萨提亚沟通模式详解:五种沟通姿态与一致性沟通

萨提亚沟通模式提供了一种理解人际关系的有力工具,帮助人们认识到自己和他人的沟通风格,并通过一致性沟通改善关系。本文将详细介绍五种沟通姿态,包括一致性沟通的特点与实现方法,以及如何在实际生活中进行应用。


萨提亚沟通模式概述

萨提亚沟通模式是一种由著名心理学家维吉尼亚·萨提亚(Virginia Satir)提出的理论,旨在帮助人们识别和改善人际交往中的沟通方式。该模式通过观察个体在压力或冲突情境下的反应,揭示了五种基本的沟通姿态,包括讨好型、指责型、超理智型、打岔型和一致型。其中,前4种沟通方式被认为是不健康和不一致的,因为它们通常会掩饰或扭曲个人的真实情感。而一致型沟通则被认为是最理想的沟通方式,它能够帮助个体在表达自我时保持真诚,同时也考虑到他人的感受与情境。萨提亚模式认为,沟通能力直接影响到一个人的人际关系和生活质量,因此,改善沟通方式是实现个人成长和建立健康关系的重要途径。

了解并掌握萨提亚沟通模式,能够帮助个体更好地识别自己在沟通中的模式,并且学会如何转变为一致型沟通,从而减少冲突、提高理解和亲密度。你可以通过萨提亚沟通姿态量表(SCS)在线测试来更好地了解你的沟通类型,同时也可以通过萨提亚(Satir)沟通类型测试—华人版进行自我评估。

“不一致”的沟通姿态

以下是萨提亚沟通模式中四种“不一致”的沟通姿态的详细描述:

1. 讨好型 (Placater)

讨好型沟通的人以迎合、让步为主要特点。他们倾向于取悦他人,把自己的感受和需求放在后面。为了避免冲突,他们往往会牺牲自己的利益。他们常常道歉、顺从、委屈自己、过分和善、依赖、恳求原谅,言语上会说“都是我的错”、“我没做好”、“我只想让你高兴”等。

讨好者内心深处感到自己不重要、不值得被爱,他们隐藏着被压抑的愤怒,常感到受伤、焦虑和不满。长期的讨好行为可能导致神经质、抑郁,甚至产生自杀倾向。此外,身体上可能出现消化道问题、头痛等。

在华人文化中,有些人可能出于顾及关系而非低自尊而表现出讨好行为,这与西方文化中将讨好直接等同于低自尊有所不同。

2. 指责型 (Blamer)

指责型沟通的人与讨好型相反,他们习惯于攻击、批判和愤怒。他们倾向于将责任推给他人或环境,以此来保护自己。经常指责、命令、批判、恐吓他人,言语上常说“都是你的错”、“你怎么搞的”、“你永远不会理解”等。

指责型的人内心隐藏着受伤感,但他们不愿承认自己的软弱。他们感到自己孤单、受挫、不被信任,害怕失去控制。指责型的人容易愤怒、激惹,引发暴力行为。身体上可能出现肌肉紧张、高血压等问题。

在东方文化中,指责可能受到父权和注重面子的价值观影响,分为威权的指责护颜的指责

3. 超理智型 (Super-Reasonable)

超理智型沟通的人喜欢讲道理,注重逻辑和规则。他们倾向于逃避与个人或情绪相关的话题,表现得冷漠和理智。他们喜欢用“但是”、“如果”等词语进行逻辑分析,回避自己的感受,常说“人一定要理智”、“感性是不好的”。

超理智型的人害怕失去控制,隐藏自己的情绪和情感需求,内心感到空虚和隔绝。他们可能出现强迫心理、社交退缩等问题。身体上可能出现内分泌疾病、癌症等问题。

在华人文化中,爱面子的人可能通过证明自己来提升个人评价,也可能形成超理智的沟通方式。

4. 打岔型 (Distractor)

打岔型沟通的人表现得不稳定,喜欢插嘴、打扰,并转移话题。他们试图将注意力从有压力的话题上引开。他们通常不直接回答问题,或根本文不对题,常用幽默化解尴尬,试图同时做多件事。

他们常感到找不到自己的位置,内心空虚和脆弱,感到不被在乎、没有归属感。打岔型的人容易迷茫和忧郁,身体上可能出现神经系统症状、晕眩等问题。

华人可能会采取委婉的方式沟通,以事缓则圆,这并非低自尊的表现,而是一种文化习惯。

不一致沟通的根源

不一致的沟通姿态往往源于早年家庭经历。在成长过程中,我们可能会学习到一些不健康的应对方式,例如通过讨好来获得爱和认可,或者通过指责来保护自己。这些模式在面对压力时会被激活,使我们难以表达真实的感受。

每种沟通姿态都有其优势:指责型的人自信,讨好型的人善良,超理智型的人理性,打岔型的人灵活。然而,这些姿态的局限性在于它们都无法真实地表达自我,也难以建立健康的连接。

如何改变不一致的沟通模式?

改变不一致的沟通模式需要自我觉察和持续练习。我们要认识到自己的沟通模式是过去经验的反映,并有意识地选择更健康的应对方式。这包括:

  • 识别自己的沟通模式。
  • 关注自己的感受和需求。
  • 学习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。
  • 尝试理解他人的感受。
  • 在沟通中兼顾自己、他人和情境。

什么是一致性沟通 (Congruent)

一致性沟通是指表情流露和言语一致,承认自己所有的情感,能很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,同时顾及他人的感受,并考虑到情境。一致型的人会直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,并倾听他人的意见。比如说:“我不小心撞伤了你,非常抱歉,你这里很痛吧?” 或 “谢谢你注意了我的打扮,可是当你这样说到时候我有点不太开心,是哪里不太合适吗?”

一致性沟通的人具有高自尊,内心和谐,能够接纳自己的感受,并以积极开放的态度处理它们。一致性沟通让人感到被信任,人们愿意向你敞开心扉。这种沟通方式能够促进关系的和谐流动。

一致型沟通可能体现为人我兼顾,既能表达自己的主张,也能顾及他人的需求;也可能体现为反求诸己,在人际互动中善尽自身义务。

一致性沟通的层次

一致性沟通有三个层次:

  1. 接纳感受: 意识到自己的感受,理解并接纳它们,并愿意在不带任何否定或投射的基础上加工和处理它们。
  2. 深入觉察: 了解自己内心真正的渴望和期待,并为这份渴望负完全的责任,放弃对他人未满足的期待。
  3. 身心合一: 与普遍存在的生命力保持和谐一致,即“天人合一,顺应自然”。

如何实现一致性沟通

要做到一致性沟通,需要以下几点:

  • 觉察自己的情绪, 客观地表达自己所听、所看到的,并表达自己的期待和希望。
  • 讲话尽量不指责,不讨好,不超理智,不打岔
  • 认识到自己和他人的有限性, 接纳自己和他人的不完美。
  • 尝试与对方的“冰山”进行连接,理解行为背后的感受、观点、期待和渴望。
  • 用“十个好奇问句”来应对问题情境,促进沟通深度,例如:什么时候开始的?怎么了?发生什么事了?什么原因呢?
  • 在需要说明引导时,尝试用“我向沟通”的方式, 重点谈自己的感受和对方的行为对自己的影响。
  • 直接回答问题, 而不是反问“为什么你想知道这个?”。
  • 提出自己具体的需求, 而不是给出冗长的理由。
  • 做出诚实的选择, 而不是为了迎合他人。
  • 觉察、检验所接触的评论、想法和行为, 而不是先入为主地评判。
  • 对生活保持疑问和开放的态度,而不是假装自己掌握了一切答案。
  • 听从自己的直觉和智慧的意见, 并在做决策时充分考虑这些。
  • 当与他人接触时,全神贯注, 觉察自己和他人的身体讯息,如呼吸、肌肉、表情等。
  • 觉察自己和他人的防卫, 例如指责型的人尝试放下“自己指责的手指”,用好奇和关心看看对方的观点和感受;讨好型的人首先关注自己的感受,并说出真实感受;超理智的人要多多用心,多用其他的感官,去听、去看、去感觉;打岔型的人要学会观察所在的情境,活在当下。

“5A 心灵之旅”

在实践一致性沟通时,“5A 心灵之旅”非常有帮助,具体包括:

  1. 觉察 (Aware): 觉察自己的身体反应和情绪变化。
  2. 承认 (Admit): 承认自己的情绪,不归咎于他人。
  3. 接受 (Accept): 接受自己会紧张、会生气、会恐惧。
  4. 行动 (Action): 看看可以做些什么让自己的身体更舒服,情绪更平缓。
  5. 欣赏 (Acknowledgement): 欣赏自己所做的一切。

总结

萨提亚的沟通模式为我们理解人际关系提供了一个有力的框架。通过认识到我们自己的沟通模式,并努力向一致性沟通转变,我们可以建立更健康、更和谐的关系。 一致性的沟通不仅是一种技巧,更是一种生活态度。它需要我们同时关注自己、他人和情境,并以真实、开放和尊重的态度进行交流。

本文链接: https://psyctest.cn/article/0rdBPq5v/

原创文章如有转载时请以本链接形式注明作者和保留出处。

相关推荐

💙 💚 💛 ❤️

如果网站对您有所帮助,有条件的朋友愿意打赏,可以点击下方打赏按钮赞助本站。赞赏款项将用于服务器、域名等固定支出,我们会定期将您的赞赏更新到赞赏记录中。您也可以通过 VIP赞助支持 的方式来帮助我们存活下去,让我们能够持续创作更多优质内容!欢迎您将网站分享推荐给您的朋友,感谢您为本站出一份力,谢谢大家!

发表评论